Search


【為何我們需要歷史?】

急於透過教育揭露壓迫結構的保羅.弗雷勒(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為何我們需要歷史?】

急於透過教育揭露壓迫結構的保羅.弗雷勒(Paul Freire),期待透過歷史文化研究,找出為什麼受壓迫者會形成「無聲文化」(culture of silence)。弗雷勒相信受壓迫者若能因教育而覺醒,便能重新掌握能力,覺察矛盾,並在知道命運並非只能「被決定」之後,願意採取行動,改變現實中的壓迫性因素,進而開創歷史。……

德國史家呂森(Jörn Rüsen)研究大屠殺的歷史,鼓吹社會勇敢面對不堪的過去,透過對「歷史的悲痛」,重新贏得嶄新的自我。我們是否也能如此勇敢,引領社會對「不好的過去」哀悼,進而穿越悲痛?

有些人會因感受到歷史思維潛在挑戰既有架構的爆發力量過於強大,因此選擇「中立化」歷史知識來「逃避自由」。因為「人類一旦喪失了天堂,人就不能重返天堂」(佛洛姆,《逃避自由》,1989, 31)畢竟,覺醒與行動的代價不小。但是,除非接受歷史終結,滿足於目前的世界(這個前提還得預設自然界,即物質世界,沒有發生大變動)。否則,人類無法不面對動態的「人的境況」。

引自:
陳恒安 / 無感的歷史課?
歷史學柑仔店(http://kam-a-tiam.typepad.com/blog/2014/08/無感的歷史課.html)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「歷史是由生於現代的我們,對於過去的探問。為了當下自身生活的理解,或是為了決定今後必須前進的方向,歷史對我們才有必要性。但是,『現在』轉眼間就成了過去,『現在』的模樣也不斷在變化著。對於過去的探問,當然也應該同樣不時地更動。該用什麼觀點看待過往,過去什麼是重要的,對於每個人,每個團體,還有每個時代,都不一樣。對過往的解釋和理解,絕非一成不變,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。」 「現代應該有現代所需要的歷史認識。當人們對於自身的問題認真的討論,嘗試催生新的歷史認識之際,力量就產生了,而時代的齒輪又一次開始走動。現在對歷史學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忠實地遵循學界的『常識』,而是拋開過去的想法,提出符應時代的構想。」 「現代人所需要的歷史觀點是什麼呢?那就是新的世界史。所謂的世界史,是以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為基礎,為了深刻且持平地理解在今日全球化世界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,並訂定社會將來走向,進而產生的必要教養。」 ──羽田正
以臺灣為起點,描繪屬於未來的全球歷史。
View all posts